主条目:第二次國共内戰

用小推車支援共產黨後勤的農民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路線

1945年8月起開始的第二次國共内战,中國國民黨稱為“動員戡亂”或“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国共产党則称为“解放戰爭”,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战后局勢(1945年-1946年)

编辑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国军与共产党部队冲突加剧[26],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谈判内容主要是投降日军接收,共产党部队与国军的合并,共产党战后的参政议政等问题。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國共雙方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协商会议,然而談判很快破裂,内戰全面爆發。

1946年1月,国共两党與民盟、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27][28]。但实际上双方冲突未有结束。2月底,虽受反苏运动等因素影响,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方案,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中国国防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对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

美国国务卿指出,苏联在华北驻军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对日军的缴械和遣返。在中国军队能独立担负责任后,苏联驻军将立即撤回[29]。

由于对日作战,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欲接管東北,以便继续与中国国民党斗争[30]。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冲突进一步加剧,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决定推行“联合政府”政策,並一度向國民政府提出協議,支持國民政府接管東北,以換取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並要求美國勢力不得進入東北[30]。由于国民政府拒绝苏联方面的要求,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東北回国之前,为中共抢占東北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30][31]。例如,苏联红军将部分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武器移交给林彪的东北野战军。[32]

國軍全面進攻(1946年-1947年9月)

编辑

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優勢,佔領中國共產黨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国共双方边打边谈,在东北、中原、华北等处展开争夺。1946年一月停战令之后,军事冲突暂息数月;同年3月,蘇聯自東北撤軍,中国共产党隨即迅速占領重要據點並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6月26日,山东和中原地区再度爆发冲突,中国共产党将此视为全面内战起始点。同年11月15日,在共產黨與民盟的抵制下,國民黨與青年黨、民社黨等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該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與此同時,國民黨调集三路兵力,集结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周围。国民党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对军队无实际约束力。11月19日,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结束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国民党应美國特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举行圆桌会谈,解决两党争端。中共认为国民党没有诚意,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宪法(指中華民國憲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33]。国共谈判破裂。1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对军事调处执行总部的关系,放弃国共调处工作,退出三人会议,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驻军调部的人员。次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2月3日,美国驻延安联络团人员撤离。6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军人员撤退。2月底,国民党下令在南京、上海、重庆之中共留守处代表於3月5日前撤离首都卫戍司令部、淞沪警備司令部、重庆警备司令部,分别致电函京沪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员限期全部撤退[34],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开幕[35]:8312。蒋介石主持,出席中央委員146人,候補中央委員46人,列席各地黨部及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68人;蔣致开幕词,称“中共全面叛乱……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为捍卫国家统一,保障人民安全,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成。”[35]:8312同时声称“实行民主,结束训政,改组政府”[35]:8312。3月17日,参谋总长陳誠向三中全会报告军事,历述一年来建军、复员、整军工作之情形及对中共之军事情況,称:“剿匪绝对自信,绝对有把握”,“剿匪应以军事为中心”,“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35]:83143月24日,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並发表宣言,宣称中国国民党之任务为:完成宪政准备,确立建国规模;消除统一障碍,巩固国家基础[35]:8320。至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1947年3月至9月,中共軍隊處於守勢,寧可喪失关內所有根據地,也要死守東北;国军則向中共控制区进攻。由于采取運動戰打击国军,国军屡受打击,还要分兵把守占领城市,机动兵力日益不足。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政策下,中國共產黨逐漸開始以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至1947年中,中國共產黨取得戰爭主動權,戰局逆轉。

1947年,中共軍隊拋棄國軍番號,陸續改稱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簡稱「解放军」,国民党方面则称为“共军”。

战局逆转(1947年9月-1950年8月)

编辑

参见:三大战役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解放军开始展开主动攻势,在东北将國軍压缩至几个孤立城市,在中原地區則擁有優勢地位,對首都南京所在的華中地區形成壓迫,國共雙方的武力優勢逐漸反轉。1948年秋季,解放军在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方向发动战略决战,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并取得全部三场战役的胜利。解放軍在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擊敗國軍主力,隨後發動渡江戰役,最終控制整個中国大陆。在三大战役中,国军总兵力损失150万人以上,精锐兵团几乎全军覆没,除西北外,長江以北的地區幾由解放軍所控制。與此同時,共產黨開始在北方動員十數萬名幹部南下,以此作為接管南方政權的主要力量。盡管戰局對共產黨有利,但是農村的南下幹部動員卻一度十分被動,甚至發生了幹部逃亡的現象,反而是城市的失業知識青年更積極地響應共產黨的南下動員[36]。

苏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英语:Special Tasks)》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反共的蒋介石领导下的国军的援助力度[37]。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行憲,由國民大會選出蔣中正、李宗仁為首任總統、副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為一府五院的中華民國政府,並在該年9月實施金圓券等經濟改革措施,以企圖挽救民心。但金圓券在同年底即告失敗,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區內急速地通貨膨脹,使經濟情勢更加混亂。

1949年1月21日,面對軍事與經濟上的失利,蔣中正下野,副总统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李宗仁接任后有意停戰。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共產黨所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談判遂於4月20日宣告破裂,解放军隨即發動渡江战役,攻下南京、上海等中部大城,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拿下華中與華南大部分地區,國軍則不斷向東南沿海與西南撤退。9月26日,新疆省國軍駐軍倒戈。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进行,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臺灣。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後復名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則相繼撤退至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最终於該年12月7日撤退至臺灣。

西藏地方當時處於半獨立狀態,並未受中華民國政府指揮。1950年4月西昌战役,解放軍攻下西康省的西昌县,10月發動昌都戰役,此後解放軍進入西藏。1950年8月,解放軍奪取萬山群島。

海峽對峙(1950年-1979年)

编辑

参见:朝鲜战争、两岸问题、中美关系和台海現狀

蔣中正 毛澤東

金門縣大膽島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标语,1986年8月金防部司令趙萬富上將令烈嶼師長龔力少將興建,翌年二人同因三七事件去職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告台湾同胞书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1950年元旦,《人民日報》的社論把「解放台灣」的任務放在當年的「四大任務之首」。[38]隨後1950年後幾個月,解放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臺做準備。美國則坐視內戰結束,台海戰事一觸即發。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国总统杜魯門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臺難度倍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抗美援朝」之後,原本預備攻臺的部隊調往朝鮮半島作戰,因此在東南沿海作戰暫緩。朝鮮戰爭期間,中华民国政府在聯軍統帥麥克阿瑟支持下積極備戰,试图全面反攻大陸,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連連爆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戰鬥,但歷年戰事皆以撤退和失败告終。此后青海、甘肃、中缅边境地区仍有零星战斗[註 5]。1953年朝鮮戰爭正式停火。

1954年12月,美國与中华民国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總統艾森豪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解除,保證對台湾軍事援助不再斷絕。1955年1月,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失去一江山岛的屏障,中華民國國軍在戰略考量下,決定不再分散兵力駐守浙江沿海島嶼,轉而加強金門與馬祖之防備,遂于2月在美軍協助下主動撤離大陳島全數軍民。解放軍取得大陳島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退縮至台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對駐守金门之國軍發動榴彈砲襲擊,是為八二三炮戰。在四十四天內,中共解放軍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阵亡。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沉沒。9月11日,駐守金門之國軍炮擊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双方皆称胜利。其後十年,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坵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雙方各有戰損,但大體而言,双方控制领域并无太大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作为二戰戰勝國接受了日本赔偿舰艇(如丹阳号),以及接受美国援助,此时的中華民國的海空军实力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针对大陆民船的关闭政策得以长期执行。雙方同时長期在中國大陸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中華民國政府方面允许海军、空军搜捕、击毁大陆籍船只,直到1992年才廢除對大陸方面的閉關政策。

停火狀態(1979年至今)

编辑

更多信息:六二七事件和小金門高炮誤擊廈門事件

廈門思明區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宣傳標語。 金門大膽島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臺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对大金门、小金门、大膽、二膽等岛屿炮击,國共內戰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1984年,駐紮在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因追擊海上逃兵莊輝亮,金東師先使用輕兵器後改以105毫米榴彈炮射擊,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的草嶼,0.19平方公里的孤島上落彈150餘發,造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兩名戰士身負重傷,但中国大陆对此事表示沉默,既未還击,也未抗議。1987年3月7日,烈嶼師發生「東崗慘案」,6月破案法辦後,蔣經國總統於7月宣佈臺灣地區解嚴。

1991年4月22日,中華民國國民大會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4月30日李登輝總統以總統令公佈。5月1日起動員戡亂時期正式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承認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事實[39],並宣布結束兩岸敵對狀態[40][41]。

1994年11月14日上午,小金門国军駐軍進行火炮試射,因射程計算出錯,誤擊廈門市郊黃厝村塔頭社,造成4名大陆民工受伤,其中重傷兩人[4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对此事件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这是一起破坏海峡两岸和平气氛的恶性事件,並强烈谴责台湾当局的罪恶行径,坚决要求台湾当局迅速查明情况,公布事实真相,并严惩肇事者,但後無下文[43]。

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飛彈試射,中華民國國軍均進入高度備戰狀態。[44]然而隨著兩岸情勢變化及雙方領導人的更替,軍事緊張局面亦時有發生。這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台灣海峽而緩和,但解放军軍機「不出海」之默契從此被打破,解放军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台灣海峽中線,壓縮了中华民国空军預警時間。

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锦涛再度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張,当时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不予理睬。但在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籍的總統馬英九称「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不過並沒有時間表[45]。2011年10月又再度提出[46],之後又表示會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再簽署[47]。但此說仍引發台灣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的批評,認為是片面為統一而鋪路的投降式協議,涉及改變現狀,但台灣人民並未賦予他這項權力,且缺乏第三者的監督與保證,美國等盟邦亦質疑中共並不可靠,最後無疾而終。[48][49][50][51][52]2014年春爆發太陽花學運,兩岸後續談判受阻。2015年在新加坡舉辦兩岸領導人會面,但雙方未發表共同聲明或簽署協議,和平協議仍僅止於討論層面[53][54][55][56]。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造成两岸关系再度恶化,解放軍首度出現於台灣本島東岸附近操訓[57][58],軍艦、軍機均跨越海峽中線[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