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燙傷起水泡,或者走路反覆摩擦讓你腳上起水泡...。這些水泡傷口到底該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呢?可以刺破嗎?以下為您完整介紹可能會起水泡的成因、該擦什麼藥、多久會好?

為什麼會起水泡?摩擦、燙傷...常見6原因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所組成。水泡會生長在表皮下,呈囊狀,且充滿透明液體或血液,會疼痛或發癢,這取決於皮膚受傷的情況。如果水泡被感染,就會充滿乳白色膿液。水泡最常出現在腳或手上,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以下整理形成水泡的6大成因:

運動摩擦:穿了不合腳的鞋子,或者沒穿襪子走路反覆摩擦造成。手拿工具工作,過度摩擦也會導致水泡。燙傷或曬傷:皮膚在淺二度燙傷後,會形成水泡。曬傷後出現起水泡情況代表紫外線已傷害真皮層,屬於中度至嚴重傷曬,主要是皮膚受到了熱傷害導致發炎,是灼傷的一種。如果有尖銳物刺進皮膚、血管被破壞,就有可能在表皮下形成血泡。皮膚免疫反應:如蚊蟲叮咬、汗皰疹等。病毒、細菌感染:如唇皰疹、帶狀皰疹、水痘、香港腳等。常見疾患如病毒性疣,患者在接受冷凍治療後,病灶可能會出現水泡、局部疼痛等正常反應。手、腳起水泡怎麼辦?4方法緊急處理有些人穿新鞋,或者是穿到不合腳的鞋子,腳部可能因此摩擦而引起水泡,該怎麼處理?紐約醫學會足科醫師Johanna Youner建議,在緊急情況下,你可以:

用護脣膏塗抹患處潤滑,減少刺激和摩擦,但是要避免使用有口味的唇膏,它會更刺激皮膚,加大不適感。再放上餐巾、紙巾或衛生紙......等任何軟的物品都有助於降低疼痛。回家休息時,請立即用溫和的肥皂洗腳。再用可到藥局和化工原料行購買的硫酸鎂礦物質-瀉鹽浸泡15分鐘,擦乾後用繃帶包起來。燙傷水泡如何處理?6步驟安全處理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最好不要自行弄破水泡、剝除水泡的表皮。美國梅約診所則說,如果疼痛難忍,真的要弄破水泡,可在保持上面皮膚完整的情況下將水泡中的液體排出。以下提供燙傷水泡安全處理步驟:

用肥皂和溫水清潔手部和水泡。用碘酒擦拭消毒水患部。使用酒精清潔針頭。用針輕輕刺破水泡邊緣幾處,使水泡中的液體排出,並保留上面的皮膚。在患部塗上凡士林之類的軟膏,然後紗布繃帶包紮。如果出現皮疹,請停止使用軟膏。追蹤護理:每天檢查患處是否有感染。數天後,可消毒鑷子和剪刀,然後剪掉所有死皮。再塗些軟膏,並用繃帶包紮。燙傷水泡為何不建議刺破?水泡皮其實能防感染起水泡代表燒燙傷的深度已深過表皮層,達到真皮層,是二度燙傷的表現。啟新診所說明,原則上,水泡皮是很好的保護膜,可以防止感染。面對小水泡最好讓其自行吸收、癒合;不要隨意用針挑破水泡,更不要挑破水泡後把裡面的水引流出來;大水泡則建議就醫護理。

燙傷水泡會自己消嗎?多久會好?一般而言,水泡中的組織液在一週內會由身體自行吸收,無需特別處理。

延伸閱讀:9成的人都做錯!起水泡能不能自己戳破?醫師傳授4招,在腳上撒上●●●就有效

燙傷起水泡擦什麼藥?4種常見燙傷藥使用注意《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解釋,燙傷的外用藥膏為預防傷口感染,主要以抗菌成份為主。由於一級燒燙傷的表皮完整,不需要使用到局部抗菌劑;二、三級燒燙傷則依照燒燙傷部位、深淺及醫師評估來選用燙傷藥膏。常見4種燙傷藥膏的成分及使用注意事項如下:磺胺嘧啶銀(silver sulfadiazine):最常見的燒燙傷藥膏成分,抗菌譜廣,也能舒緩疼痛。禁用於孕婦、2個月以下嬰兒、眼睛周圍燒傷、G6PD缺乏症以及磺胺類成分過敏者,且可能影響新生表皮的形成。若使用含此成分的燙傷藥膏,在換藥時可能現紗布變黑,是因為銀離子氧化的正常現象。添加三溴苯二甲酸鉍的凡士林紗布(bismuth-impregnated petroleum gauze): 適用於表皮淺層的燙傷,除了有抗菌的作用外,還能維持傷口濕潤、幫助癒合。醋酸磺胺米隆(mafenide acetate):能穿透結痂部位,使用時可能會產生皮膚紅疹且有灼痛感。雖然能有抗菌作用,但也會抑制上皮細胞再生。禁用於磺胺類成分過敏者。洛赫西定(chlorhexidine): 僅用於表皮淺層燙傷,清潔傷口時使用,不會影響上皮細胞生成。此外,衛福部食藥署也提到,蘆薈凝膠可用於治療輕微燒燙傷(第一、二級燒燙傷)。經統合分析的研究指出,使用蘆薈產品能使傷口痊癒的時間較快。另一小型研究也發現,使用蘆薈產品相較於磺胺嘧啶銀,對於減緩傷口疼痛、加速表皮癒合的效果更好,但僅限於輕微燒燙傷。不過,整形外科楊弘維醫師曾於粉專分享,台灣深植人心的燙傷藥膏是白色的銀磺胺乳膏(Silver Sulfadiazine),具有強大的抗菌效果,但長期使用會延長傷口癒合時間,就個人經驗上還會在傷口上形成一層假性痂皮,傷口就無法再上皮化。另外有個古老的傳言說使用它可以軟化痂皮還可以自體清創,這都是假的!所以個人很不喜歡使用這個藥膏,除非是嚴重感染的傷口或是壓瘡。所以結論就是燙傷不要擦燙傷藥膏!

如何預防起水泡?日常4招減少皮膚摩擦腳上起水泡是很痛苦的事情,若一定得久走,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起水泡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以下4點說明:

穿著合腳的舊鞋:若需長時間健走,建議穿著包覆式的運動鞋而非皮鞋,且舊鞋通常比較柔軟且符合個人腳型,可減緩新鞋摩擦不適。穿著兩雙襪子:可選擇穿著雙層襪,或是穿上兩雙襪子,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保持腳部爽:可用足粉或痱子粉保持腳部乾爽,或定時讓足部休息、透氣。尤其整天健行過後可換上拖鞋,讓雙腳皮膚休息,也有助皮膚復原。適當防護:若發現足部某點特別容易紅腫、疼痛時,可嘗試塗抹凡士林幫助潤滑,或自黏保護墊或ok蹦,以增加皮膚的保護力。然而,吳書毅醫師提醒,想要避免水泡,適當休息還是很重要的;若皮膚已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時,建議可先脫鞋讓雙腳降溫,若能搭配常溫水泡腳、並稍加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緩解疲勞不適。

起水泡常見問題QA起水泡需要看醫生嗎?台北榮總重建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表示,再小的傷口也可能造成感染。若民眾在家中遭遇輕微燒燙傷,水泡高度大於2~3公分,就應該到醫院請醫師幫忙將組織液排出,再把皮貼回去。若想在家裡自行戳破水泡,也要將針先用酒精消毒,並持續觀察傷口情況,若超過10天紅腫熱痛未癒,就要盡快就醫。

起水泡要看哪一科?水泡相關問題,建議可至「家醫科、皮膚科」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資料來源:啟新診所衛福部台灣e院美國梅約診所英國國民保健署美國克利夫蘭診所整形外科楊弘維醫師台北榮總重建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紐約醫學會足科醫師Johanna Youner

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